财经新闻

首页>财经新闻

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:現在是銀行調結構的好時機
发表于:2020-01-10
(財經·訪談)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:現在是銀行調結構的好時機
 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專電題: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:現在是銀行調結構的好時機
 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
  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,銀行業麵臨新挑戰。銀行如何在新形勢下轉型發展?如何應對銀行不良貸款上升、利潤增速下降局麵?金融脫媒趨勢下如何發掘新的增長點?10日,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在北京就以上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。
  流動性背後的管理思考
  記者:6月份銀行出現流動性恐慌,同時出現激烈的“攬儲戰”。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出現?
  董建嶽:照理說不該出現流動性緊張,一方麵經濟下行,GDP增速7.5%左右,M2總量增速達15-16%,市場不應該缺資金;另一方麵,銀行麵臨存貸比、流動性比率等監管指標剛性約束,銀行也不應該缺資金,但上個月卻出現了。從銀行來說是資金“錯配”,但更深層麵,涉及銀行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、金融業頂層設計等深層次問題。
  此次流動性緊張已經緩解,但給銀行業集體敲了一次警鍾。從銀行角度,的確要將資金“用足、用活、用好”,通過資金市場等多種渠道獲取收益。同時,要更加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,進一步按監管要求管好流動性,合規審慎經營。堅持“從實體經濟中來,到實體經濟中去”,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,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。
  銀行調結構的好時機
  記者:經濟增速放緩,銀行不良貸款上升、利潤增速下降等問題顯現,銀行該如何應對?
  董建嶽:銀行是順周期的行業,發展波動情況與經濟周期較一致。在經濟上行期,順勢而為,較易實現高增長;經濟下行期,問題更易暴露。目前經濟增速放緩,雖然短期看銀行業不良上升、增速下降,但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個調結構的好機會。
  銀行不能“唯增速論英雄”,在經濟增速放緩期間,應主動調整業務結構,盤活存量,用好增量,解決這些年積累的一些問題,優化管理,思考未來發展之路,同時通過科學的信貸投放支持產業轉型,服務經濟增長。
  在當前宏觀形勢下,我們主要著力於夯實基礎,抵禦風險,同時做好資金池、客戶池和撥備池三大儲備,發揮金融在經濟波動中的蓄水池和安全閥作用。
  定位80%的大眾客戶
  記者:“金融脫媒”現象日益明顯,銀行如何在新形勢下定位目標客戶群,實現差異化經營?
  董建嶽:隨著金融市場日益發達,銀行的信貸功能不斷被直接融資取代,銀行的中介功能也在不斷被新興的第三方支付、電商等取代。如何生存和發展,考驗著每家銀行新價值發現的能力。
  “金融脫媒”是大勢所趨,但銀行的核心優勢依然突出。通過挖掘新價值,銀行可以在戰略定位、服務產品、目標客戶方麵,進行差異化經營突圍。
  人們常說“二八定律”,即20%的高端客戶創造銀行80%的利潤。我們更關注的則是80%的大眾客戶。為大眾客戶解決難題,如推出“24小時智能銀行”等創新產品,做好普遍金融服務;在大眾客戶中挖掘商機,如廣發信用卡發卡量突破2500萬張,且卡均收益等核心指標業內領先,在於目標群體主要集中在中端大眾客戶。同時,幫助大眾客戶成長為高端客戶,如推出“生意人卡”,以及專注中小企業業務,為成長型客戶發展添翼。
   “四駕馬車”拉動業務轉型
  記者:隨著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,銀行麵臨哪些挑戰?如何轉型發展?
  董建嶽:最直接的挑戰反映在傳統存貸業務上:在存款端,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麵臨更大的資金競爭,成本上升,優質資源更加稀缺;在貸款端,直接融資市場帶走了大批大中型優質客戶,民間融資市場的繁榮又帶走了大批小微、個人客戶。兩麵擠壓導致商業銀行傳統的最重要收入來源——利息收入不斷收窄。
  歸根到底,考驗的還是銀行的轉型能力。中小型銀行麵臨的衝擊和轉型壓力尤其大,但機遇也同時存在。廣發銀行將中小企業業務、零售銀行業務、金融市場業務和網絡金融作為下一階段的戰略重點,力爭通過“四駕馬車”,拉動業務轉型。
  具體說來,將向“上、下、內、外”多維度轉型突圍:零售業務向上提升,配合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升客戶財富總額,為不同客戶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,應對經濟下行的挑戰;公司業務向下拓展,從以往以大客戶為主向中小微客戶轉型,開拓業務藍海,緩解利率市場化的壓力;向綜合經營領域進軍,向金融業跨界合作及網絡金融等新興業務轉型,緩解金融脫媒的壓力;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管理、流動性管理、利率管理等內部管理手段挖掘潛能,從以往粗放式經營向精細化管理轉型,緩解資本約束的壓力。(完)